Apr 10, 2010

京都の花见小路


京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保留地,

据说为了保存京都的浓厚文化和历史遗产,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美国就特意不轰炸京都。反而选择把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

网络也有记载, 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位中国人,建筑家梁思成,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在他向美军的提议/求情下,日本的古都,京都和奈良的建筑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下来。

京都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寺庙和秋叶,众所周知,就不用说了。

京都的另一个标志--艺伎的故乡。


艺伎,是日本表演文化的一部分,就和相扑,茶道,花道一样。而艺伎又是日本文化中最精彩,最华丽,最传统也最神秘的一环。



艺伎,从小就送进艺伎馆学习表演艺术如舞蹈,呤唱,琴棋书画。茶道花道也样样行。16岁可称为舞伎(maiko),20岁以上才可称为艺伎(geisha)。她们,举凡从外表装扮到生活礼仪都有一套规范。

在京都历史悠久的清水寺(Koyomizu Temple)里,意外碰见这两位阿姐。她们应该是参加所谓的扮艺伎/舞伎,拍沙龙照的体验吧!就那么花枝招展,招摇过市!其实真正的艺伎是深居简出,平常没有在大庭广众抛头露面的。

我们跟着她们好一段时间,还好,她们非常配合,笑靥盈盈,让OTS拍出许多经典照---清水寺·艺伎·秋叶。实在感激不尽!

当然,我的小女儿看着看着,也想扮扮艺伎过过瘾。可惜一两个小时就要马币600大元吔,她爸爸当然说:“Nope”


艺伎是日本”国宝“级的人物,他们的审美意识认为搽得粉白的脸和肩,红艳艳的小嘴,敝开的肩背,不上色空留白的后颈背靠近髮脚的部分最性感。是女性美丽又感性的象征。梳得精致的头发头上还需挂满叮叮当当的头饰。我就仔仔细细的审视她们一遍。不过,非常抱歉,这个“美”与“不美”,真的是见仁见智!

艺伎的穿着与普通和服最大的不同,普通和服的后领很高,把颈项包得密实。艺伎的后领却开得很低且大,把性感又撩人的后颈背完全暴露,誓要挑起人的本性。

要看真正的艺伎,一定要在晚上去逛祗园(Gion)的花见小路(Hanamachi street)。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喔!花见小路,连路名都引人遐思。

祗园(Gion),是一个商业区,晚上热闹非凡。花见小路(Hanamachi street)是热闹街道中的一条叉路,是艺伎招待所的集中地,非常幽静且暗。与外面的商业街道有着天渊之别。两边都是关得隐密的茶馆子或酒楼,普普通通的外观,都挂有红灯笼。我们完全不能透视里边的春光。虽然天已暗,我想我们还是来早了,路上的行人不多,艺伎就更加没得看。

这段路走得有点心惊胆跳。我们明明有目的,又不敢光明正大,明目张胆。怕在异地被人揍,又怕被当作阿牛出城。于是乎只好装出一副“不在乎”过路客的模样。私底下,却左顾右盼,一心一意要开眼界。





我们由街头走到街尾,又由街尾走到街头。幸运之神还是眷顾我们,终于还是让我们碰见了。

也不知道是舞妓(maiko)或艺伎(geisha),穿着窄窄的和服,也走得超快。是要避开路人评头论足的眼光吧!

我们则是追随她追得好辛苦。真恨自己为什么不大大方方的一句:”sumimasen,photo please?“,再摆个拍照的手势,请她和我们拍照(心想她一定不肯)。

一方面要跟上她的步伐,一方面又要在众人面前装得毫不在乎。(其实大部分的路人,都是抱着同样的心态)。

终于当她停在交通灯前,OTS鬼祟的按下快门,把她的身影留住。

这段经验,让我们兴奋了老半天。孩子们对我们俩失常的举动感到奇怪和不解。有什么办法,既然给不起艺伎应酬费,只好偷偷摸摸的在外面凑热闹了。普通市民是很难光顾艺伎的,表演费就马币2000一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其他消费。



看着繁华背后精彩但孤独的一面。她们,让我感觉飘零的就像落在地上,或独自悬挂枝头的枫叶。不过我当时的心情也有些郁闷。想想啊,我和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顾客有什么两样?也许,我应该以更敬佩及仰慕的心去探索这一块。

这日落西山的行业,还能维持多久,我不知道!据说,正统的艺伎也只剩下数百人。批评者说,艺伎是男权至上的产物,对女权运动是一种耻辱。支持者则说,艺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应该保存。


我认为,这是一个残酷的行业。从小严格的培训,成为艺伎以后又忙于演出,尽管在陪伴客人时谈笑风生,能歌善舞,洒脱自然。看似享尽人间物质,其实内心却极度空虚寂寞。而且,在这拜金社会,还有多少位能坚持做到卖艺不卖身的呢?

看了京都,日本最古老的城市,却游走于传统和现代之中。竟然没有矛盾和冲突,只有和谐的气氛。令人惊讶!

如果我只能在日本呆一天,毫无疑问的我会选择京都。忘了东京,大阪和札幌吧!

记得啦,在京都要看真正的艺伎,一定要晚上去祗园(Gion)的花见小路(Hanamachi street)!


有关艺伎的历史

17世纪末期,日本兴 起了代表市民阶层的“町人文化”,艺伎也在这个日本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悄然诞生。艺伎的起源可追溯到德川幕府早期表演歌舞的流浪女艺人。当时的德川幕府为了 增加go-vern-ment税收,严厉禁止私娼,迫使民间妓 女转而采用亦歌舞亦卖身的方式来钻官府规定的空子。后来,幕府官营妓院中的妓 女为生计所迫,也吸收了民间艺伎通俗的表演形式,转变为既卖身又卖艺的艺伎。


18世纪中叶,艺伎作为一种职业被合法化,其职业规范和习俗也随之确立,只卖艺不卖身的行规被广泛接受,表演的项目也逐渐增多。在日本的江户 (今东京)新桥、柳桥和京都祗园等地相继出现了专门进行这种表演的艺伎馆。到了德川幕府中期,艺伎主要服务于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后来又把新兴的商人阶层 作为主顾。


日本的艺伎多来源于喜欢这一充满浪漫情调行业的女子,许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庭也以女儿能进入艺伎这个行当为荣。艺伎未必年轻貌美,却风情万种;未必身材窈窕,却能长袖善舞。然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艺伎绝非易事,有志于进入这一行业的女孩在10岁左右时就被送进艺伎馆,开始长达5年或更长时间的系统学习。


在此期间,女孩子要学习大到诗书、舞蹈、琴瑟、茶道、书法、插花、谈吐、装扮,小到如何优雅地打开推拉门、如何走路、如何鞠躬和斟酒等生活礼 仪。经过十分艰辛的培训课程后,她们要做到优雅甜美、知书达理、服饰华丽、擅长歌舞,学会察言观色,对男人们能够应付自如。此后,女孩们还要经过一段时期 的“见习艺伎”阶段,方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艺伎。


由于培养艺伎要花费大量金钱,只有那些一掷千金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才是艺伎的真正主顾。在二战前的日本,拥有一个能够随叫随到的艺伎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很多有钱人也争风吃醋,竞相力捧自己喜欢的艺伎。


日 本艺伎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由于妓馆人员不够,不得不从民间招收一些男子到妓馆内男扮女 装,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社会上的女子,充当配乐中的击鼓女郎。以后逐渐过渡到清一色的女艺伎。至今,虽已逐渐衰落,但仍作为日本京都的一种艺术象征而 存在。

1 comment:

廖国民 said...

我也到过京都一天。只是看了名胜和寺庙。可惜没有看到艺妓,当然也没有去看。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