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8, 2015

和自己赛跑的人


春暖花开,不单止植物欣欣向荣,连带的人们也生气勃勃起来! 

感觉丹佛人的活动,突然间全搬到户外去啦:马路上,操场边,山顶上,在湖畔,在春色里。。。

美国学校有个习惯:秋季玩美式足球与排球,冬季打篮球冰上曲棍兼游泳,春季则是田径网球高尔夫球棒球足球Lacrosse(袋棍球);所以一年四季总有机会运动! 
同一时候,校园也进行着这些运动:前面是袋棍球(Lacrosse),后面是女子足球(soccer)
棒球 (baseball)
袋棍球 (Lacrosse),源自与印第安部落的游戏

地方报纸也给予显赫的版位刊登高中校园的运动成绩
最近田径运动开始,初中6/7/8年级的学生每天到操场练习:赛跑跳高跳远跨栏铁饼。

全校1500位学生里有两百多个孩子参与田径,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不要紧,有参与的团队精神就好,更重要的是人人有份,不能跳就跑,短跑不行,坚持比耐力的长跑总可以吧? 

两个月期间,孩子们就在灼热的太阳底下,日复一日与自己赛跑,每个星期会有与其他学校竞赛的机会(Track and Field Meet)。 父母就义务到场边帮忙做技术人员,量距离,计时等等。 

比赛没有奖杯,只有成绩。

比赛没有排名,只有自己的掌声,与来自观众(家人)的欢呼。 

我一直很喜欢看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我喜欢看他们起跑前的专注与战战兢兢,更喜欢看他们跨栏跌倒再爬起继续冲线的刹那,或扑了个满身满口的沙,再不就跳高失败而垂头丧气。。。

我也特爱看父母亲认真紧张看待孩子每一次比赛的神情。 

我喜欢他们因表现好向教练举起个拇指头,一个Hi Five,或一个拍拍肩膀的简单动作说一声 Good Job!

我也喜欢他们因为表现不好而向爸妈寻求慰藉,愁眉苦脸伸诉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那一张张阳光的面孔,与坚定的眼神,感觉这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这种宽松自由的教育制度下,孩子未必是最好,但他们肯定更全面。因为一切是自己的选择,他们悠闲从容,他们自得其乐,他们不攀比,所以没有同济竞争的压力。

一切动力,来自自我鞭策,自己与自己赛跑,在逐渐进步的成绩中给予自己喝彩。

他们的未来我不能预测,但他们现在的学习过程肯定丰富与多元化,真是无怨无悔的青春啊!









父母亲紧张的神态



山雨欲来。。。


女儿在跨栏项目初试啼声!瞧,她那把青春飞扬的长发,让场边的老妈子又羡又忌! 


我说:孩子,跑吧,跃吧,飞吧。。。



后记:

后来我到学校充当校级跳远比赛的“量地官”。

3个小时内,我不断重复跪下测量距离的动作;教练呢,就在我耳边说个不停。。。

 《Good Job! Well Done!You are the Best!》 

《You can do better! Here is this thing you need to be careful and improve your best。。。Okay》 

《冲快一点,再弹跳高一点,起步早一点,小心白线,脚步小一点,不要踏过头了》 

《你要这样这样,那样那样。。。》不绝于耳; 最后肯定不忘加上一句: Run Fast, Have Fun! 

这样说来你一定猜想这孩子很厉害跳远吧? 让我吃惊的,并不是这些孩子的表现如何特出,而是这些参与比赛的孩子表现普通!(当然表现标清的学生还是有的) 

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孩子专注的神态:自信的起步,跑,弹,跳,落地,一点也不马虎。 跳不好?不要紧,听教练分析,重跳一次,希望可以改进而跳得比上一次更远就够了。 

(记得我的学校,表现普通的孩子是没有机会参与比赛的,孩子本身也常常因为自信不足,早早就放弃参与) 

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平凡普通的孩子一样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赢不赢得比赛是其次,不畏失败勇敢参与才是重点。 

May 11, 2015

神州 vs 花旗国 - 科学奥林匹克赛(Science Olympiad)

两位指导老师与一部分的参赛者
大女儿最近参加高中科学奥林匹克赛(Science Olympiad)。
这是她第一年参加比赛(其中好些同学已经参加了好几年),她有一段时间留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制作比赛器材;期间不断讨论与团队策略,比赛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最终虽然没得大奖,但那种参与的满足感是无以伦比的。。。

有关美国科奥比赛(来自网络):
创立与1983年,目的是为了改变科学家在公众眼中的刻板印象,并通过竞赛告诉学生,科学也可以是很有趣的,甚至可以是边学边玩的游戏。并通过参赛,培养团队精神、规划和合作,强调学生在项目中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参加科学奥林匹亚竞赛,每组最多15名学生,内容包括实验基础知识、科学研究基础、预建工程技术三大部分23组比赛项目,涵盖天文、生物、矿物、化学、物理、数学、医学、地球科学、航天工程、机械动力、科学实验等。比赛内容注重实用,有时需要参赛者建造设备,有时需要他们去做基础试验 ,有时他们独立工作,更多时间是在一起合作,像真实世界的科学家们一样工作。
一般比赛地点选择在大学举办,由大学生协办。。。
这是女儿的发射器,区级表现不理想没得奖;却在科州科奥幸运得第三。。。
各自捧着自己的参赛作品

这位姐姐有家人帮忙提作品
等待颁奖


科州南部冠军学校的队伍
女儿与她的伙伴在化学实验得到科州南部第三名


她说她喜欢 Forensic Science
这里有一篇来自网络关于科奥的文章,很有趣,值得一读。看看能不能把他实践在学习上。

张致远:比较中美奥赛 技巧PK创造?2015年4月13日讯
前日在饭馆吃饭,听到邻桌的客人正在谈论刚结束不久的科学奥林匹亚美国南加州赛区的情况,一人说,你看华人到哪都要上补习班,你看,七八成的获奖者都是亚裔面孔,估计很多都是从中国大陆来的,想想这些孩子真不容易,到哪都逃不过「奥赛」的阴影。其他人附和道,是呀,到哪不要分呢,没办法。我听了不禁莞尔一笑,此科学奥林匹亚和中国大陆流行的奥赛除了名字有些雷同,从竞赛形式、手段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可谓相差甚远。
中国大陆的奥赛
中国大陆所说的奥赛,一般指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生物这五大竞赛。奥赛尤以奥数现象为代表,由于在2001年,中国教育部首次明确规定了可通过奥赛免于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的情况(即「保送」)。开启了奥赛的滥觞,只要在各级奥赛中只要获得好成绩,就可获得各级名校的加分、破格录取或保送资格,于是家长和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趋之若鹜,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奥数现象。
虽然后来教育部虽然修改了保送条件,但惯性已然形成,而「择校热」更是对奥赛推波助澜,奥数竞赛获奖证书会成为小孩升学择校的重要资本。有一些奥数培训学校甚至成为名校隐形的招生代表,这就是家长不得不送孩子去培训学校参加奥数培训的主要目的。据资料显示,仅北京一地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参加各类奥赛培训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
很多有识之士对此痛心疾首,有学者甚至说奥数对孩子的摧残有甚于黄、赌、毒。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丘成桐曾说,奥数的题目出得很偏,「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它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而奥数只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学生从中很难学到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创造的初始愿景想背离。而孩子们为此花费大量时间,甚至以生理和心理创伤为代价学到的「知识」,也就是解题技巧,与未来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职业技能以及生活本领可能没有太太关系。
美国大陆的奥赛
反观美国的科学奥林匹亚竞赛,于1983年创立,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科学家在公众眼中的刻板印象,并通过竞赛告诉学生,科学也可以是很有趣的,甚至可以是边学边玩的游戏。并通过参赛,培养团队精神、规划和合作,强调学生在项目中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参加科学奥林匹亚竞赛,每组最多15名学生,内容包括实验基础知识、科学研究基础、预建工程技术三大部分23组比赛项目,涵盖天文、生物、矿物、化学、物理、数学、医学、地球科学、航天工程、机械动力、科学实验等。比赛内容注重实用,有时需要参赛者建造设备,有时需要他们去做基础试验 ,有时他们独立工作,更多时间是在一起合作,像真实世界的科学家们一样工作。
可以说,科学奥林匹亚就是运用知识和团队合作进行闯关的游戏,要有丰富、全面、多元的科学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玩好这个游戏,才有可能胜出,考验参赛选手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这里,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更是没有标准答案。完全是靠自己对现有知识的运用来解决未知的问题。
有自由的选择、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环境才会有无尽的创造力,缺少这些,再多的人才也只是简单的累加,而不会有本质上的飞跃。中国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却拥有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尴尬记录,而美国有317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或许从中国的奥赛与美国科学奥林匹亚的差异中可见端倪。真正的创造只有在自由的灵魂中才会产生,愿在奥数重压下的孩子不要失去好奇的目光,让天性在想像无限的天空中恣肆成长。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