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Hugo》缘起于今年2月的奥斯卡奖。因为搬来美国,所以第一次可以在正常作息时间内,好好坐下,凑凑美国好莱坞世界的热闹。
孩子们一直是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迷,当晚我们觉得奇怪,为什么哈利波特有份竞选的奖项都被《Hugo》抢走?
Hugo也算是当晚大赢家之一,共捧回了5个奖。分别为最佳音效剪辑,最佳混音,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说真的,撇开故事不说,Hugo里呈现的怀旧,但华丽鲜艳的色彩,是Harry
Potter的黑沉世界望尘莫及的。
种种的奖项代表Hugo的份量,奥斯卡过后,我们很理所当然的在图书馆内找来书本和电影,好好阅读欣赏一番。
我们才知道,《Hugo》这部奇幻电影,原来是由2007年儿童畅销书
《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改编而成的, 华文译为《雨果的巴黎奇幻历险》 。
这一本半绘本的小说至少有两寸厚,绘图和文字互相穿插。整500页的书里,绘图就占了3分之2。最特别之处,绘图全是铅笔素描,只有黑白两色的线条画。画功细腻,尤其是男孩哀怨与女孩充满好奇心的眼神的大特写,令人印象深刻。。。。。绝对适合亲子共读。
这是有关一位寻找和已逝爸爸共同记忆的孤儿, Hugo;一个想要埋葬过去的老人,George Melies,在1931年巴黎古典繁忙的火车站内相遇相知到相惜的故事。而故事里的George Melies 法国电影大师,确是真有其人。
电影大师 George的前生,是个富有创意和好奇的魔术师。在剧中,他制造了用发条齿轮操作的机器人(automaton)。George这位梦想家,把当时人当玩具的胶卷,发展成黑白无声电影。当时的默剧有如造梦,实现幻想,让人们一睹现实中所不能,大受欢迎。
大战以后,电影业落寞,一贫如洗且失望的George只能在巴黎火车站卖自制玩具维生。老人郁郁寡欢的渡日子,至到他碰到了 Hugo,一个父亲骤逝,来投靠在火车站维修大钟叔叔的小孩。Hugo身上带着爸爸遗留下来的小记录本和爸爸从博物馆里捡拾回来的
automaton 机器人。 Hugo固执的认为 automaton 机器人带有爸爸留下的信息和记忆中的生活片段,誓要修好机器人。
电影在老人爱冒险的孙女儿穿针引线下,精彩的一生有如齿轮般的徐徐拉开序幕。。。。。。
George 最终开解心结,重拾失去已久的动力和信心,也帮助Hugo找到他的定位。剧中如梦如幻,色彩缤纷的场景,透过演员们有点夸张的演绎方式,有眼泪有欢笑的引领我们看见人性本善兼脆落的一面。
在戏里,对齿轮发条有浓厚兴趣的Hugo说了一句意义深长的话:“如果世界是个大机器,那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多余的。我一定有存在的理由,你也有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世界上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I'd imagine the whole world is one big machine. You know,
machines never have any extra parts. They have the exact amount and type of
parts they need. So I figure if the entire world is a big machine, I have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 and that means you have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 too.
当时,我的孩子们在电影里看到当时属于先进,却内容简单,动作木纳的无声电影,说:“怎么这么幼稚和无聊?”
“要不是因为这些看似无聊和爱幻想发梦的人,把热情化成事实,何来你们现在享受到的3D/4D高科技娱乐?”“要知道哦,所谓电影是制梦工厂,就是这样开始的。”
我继续说:“人因梦想开始,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成功;不要小看。。。。。。”也不清楚他们是否有听见!
这套戏,最后以美好的结局画上句点。一如戏中的老导演,George 说的:
“My life has taught me,happy endings only happen in movie!”
“My life has taught me,happy endings only happen in movie!”
这是George Melies身为电影人的理想,这是不是所有电影爱好者的梦想呢?
A Trip to the Moon, George Melies 的电影
照片载自网络
1 comment:
我家老二也是之前读了那本厚厚的书,然后前个星期春假时我们三母女一起去廉价戏院看这套戏,3D的。过后我们都觉得这戏真的很不错,拿奖是应该的吧?可惜我当初没有跟女儿一起读这本书欣赏里面的图画。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