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3, 2010

撒哈拉沙漠

缘起
因为三毛而认识撒哈拉,因为齐豫才知道橄榄树。再邂逅三毛,齐豫的“回声”,自此撒哈拉沙漠和橄榄树就停泊在心的某个角落,一直憧憬着三毛笔下辽阔的撒哈拉沙漠!去年云顶的一场音乐会,小瓜们终於见识到妈妈中的“梦田”,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当时妈妈热情的唱和让橄榄树,沙漠,流浪等都深深的烙印在小瓜们的脑海中。这一次摩洛哥撒哈拉沙漠之行的缘起,也许就是那时种下的。当万事具备,在加上航空公司给予不错的优惠价时,一家大小就决定出发了,满心欢喜的陪妈妈圆梦。带着孩子们旅行至这全然陌生的地方是另一种挑战!对小孩来说,艰辛是小事。怀着赤子之心,面对文化震撼,对每个小节都充满好奇心,感到兴奋才是重要;就连我们大人都被感染了。这种感觉和年轻时的背包游又是不一样的体会。

旅途
从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出发,到达撒哈拉沙漠之前,我们必须翻山越岭,途经中部的Mount Atlas山脉,再划过一大片平原,才让干旱的沙漠,在碧蓝天下呈现。一路上所展示的是无法掩饰的贫困以及上天对沙漠人民的苛刻不公。深入延绵不断沙丘前的最后一站,就是梅如卡村 (Merzouga)。事实上它已经身处于沙漠中(属於撒哈拉沙漠最西边的小村落)。(註:撒哈拉沙漠横跨非洲北部共十一个国家)。

梅如卡村拜撒哈拉沙漠所赐,旅游业发展神速,住宿的选择不少,有不少于二十家小旅舍。大部分的旅舍都有提供沙丘行程。包括各式各样的四轮驱动游,巴巴族帐篷床位(巴巴族,Berber是摩洛哥的土著),骆驼行程等。而我们事先已安排了巴巴族帐篷床位。骑骆驼得骑个两小时才能深入目的地。

Caravan II 我们在三位骆驼人(camel-man),Mohamed, Ali 及Hassan 的带领下,各自骑着一只骆驼,开始往梅如卡村 (Merzouga)边的沙丘,Erg Chebbi出发。心里边就一直盘算着,一生中最大的期待,将会在未来的一小时内实现!当然,开始驾驳一只完全陌生的骆驼还真不简单。两腿一夹,骆驼马上由坐式转换成蹲式再站立起来。我们就那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Sahara Desert 最初最深的感动
从梅如卡村 (Merzouga) 出发,路是越来越贫乏,越深入越色彩单调。从泛黄的泥屋,棕榈树至到毫无人烟的荒芜黄土地;不久就进入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海。而当梦想中的一切都变成事实地竖立在眼前,而且是那样粗狂的,惝荡荡的攤开来时,除了震撼叹服,不可思议,也就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心想,能历尽千古岁月,海枯石烂;而又不变的,也唯有这浩瀚沙漠吧!沙是红色的!目下,一座又一座,一波又一波连绵起伏的沙丘在大自然推动下徐徐的堆砌着,沙海却向四周无边际的铺展伸延。风吹过的沙并不是了无痕,而是有着各种千娇百媚的曲线及弧形,也留下各种形态风纹,时而顺滑,时而粗糙。沙漠的恒久及变换莫测,壮观,神秘,浑朴,和谐,孤独与寂寞;让我把我有限的辞汇都用上了。深深的觉得能与天地一较高下,给予抗衡的,也唯有这柔软的沙!

而眺望远方,除了地平线,什么也没有!尤其没有齐豫的橄榄树。那是个多么美丽的误会呀!应该是我长久以来一厢情愿的联想吧!当时,只有最原始的蓝天,没有一朵白云,最浑朴的红土地,没有一点修饰,以及小小的我们及骆驼群,很安祥,很寂寞。当下,只想展开双臂,拥抱这个什么也没有的世界!接着,把画面凝住,铭记心中!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细细回味。

沧凉的沙海真的什么也没有,除了大自然无以伦比的魅力。小瓜们则发挥最原始的动力,在那厚厚高高的沙丘上爬啊跑的!偶尔停下脚步,细细的研究廋黄的小草,沙上动物的足迹。再不,就双手捧起一把沙,让沙从手指间缓缓流下。要不就站在高高的沙丘背脊上,用脚轻轻一挑,沙就像瀑布般倾泻而下,自己也一屁股从高处滑下。做妈妈的除了继续驻足惊叹于沙漠的永恒伟大,也实在不能,也不想做些什么。很快的,太阳要下山了。这时的沙漠暗自流转挪动,颜色由红转黄,再转为暗青色。耀眼的光辉刹时消失,只剩下淡金柔和的夕阳及天边的一抹红霞;就如此简简单单的慢慢褪下,渐渐形成一片灰朦。黑暗接踵而至。把“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的意境发挥的淋漓尽至。

帐篷的地点其实是精心挑过的,四周被小沙丘环抱,以防御风沙暴的来袭。所谓的帐篷其实是简陋的,由几张毯子,床褥及羊毛被子组成。除了几个供住宿的帐篷,还有供用餐的帐篷。一个用竹片搭建成的厨房,再加上一个铁皮包成的厕所。

晚餐过后,已是夜幕笼罩,只剩满天的星星眨着眨着,永不言倦。Ali 在沙地上点燃了一团火,大家就这样围着火取暖,静静的依偎着,享受着万物皆静我独醒的平和感。在明澈的月光下,夜色渐浓的沙漠,有一种神秘,美艳冰冷兼一尘不染的“色彩”。少了白天灼热的艳阳,这时是心灵沉淀的最佳时刻。我是静静的,单纯的享受此时此刻此境。良久。直到抗不住徹骨的严寒,才各自回帐篷去了。

骆驼人, Mohamed的故事
与人交集时所碰出的火花,总是我旅途上最期待的,也往往会带来最深的感动及最丰盛的收获!所以非说Mohamed不可!

他是沙漠土著,巴巴族人(Berber)。家里世代都是游牧民族。巴巴人,比阿拉伯人黑,又比我们熟悉的非洲人白。Mohamed有着黝黑兼戆厚的外表,脸上刻劃着沧桑的纹线,光明正大的透露了沙漠上坚苦贫困。生活不易的日子。Mohamed 一见面就给我们的导游来个大熊抱,一一拥抱每个孩子,然后再用他厚大粗糙的手大力地握一握我们的手,完完全全握出沙漠汉子独有的豪迈。

他告诉我们,他养过羊,牧过牛;他找过化石,也售卖化石;他也曾追着旅客兜卖化石项链,他的语言能力就是那时候培养的。我的小瓜们一直都很讶异Uncle Mohamed 没有上过学,也能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英语。不但于此,他还能说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兼巴巴族语。我只能告诉小瓜们这是最佳适者生存的胜利者,是环境造成的!而我心里是多么的希望我的孩子们也具备这种求生技能啊!

这骆驼人,每天投其所好的应付人客。常在他大情大性的动作下,偷看到茫然的神态,一闪即过。私底下,我深深感受到他的无奈和挫折感。这该是源自于他能接触世界人民,看到别人拥有的,肯定自己所缺少的吧!碍于出身,生活经历背景,也只能接受命运是对他们如此的不公!在这无边疆的世界里,长期的干旱贫脊使人民生活落后,子民并没有机会接受正统教育。即使是他能拥有最正确,最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求生技能,也无能力改变大环境。他们以什么来和世界竞走?他们要如何对世界有所追求?困在摩洛哥的沙漠上,能寻得三餐温饱,才是人生大事!Mohamed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成为一名骆驼人,结婚生子,与爱人筑一个温暖的窝,再拥有几只骆驼;夫复何求?

临走前,除了送上最诚挚的祝福,还送他几包快熟面。(註:摩洛哥人是没有食用面条的)我们离开的当天,Mohamed继续带着两位日本人上路。我告诉他我很高兴他的招待兼服务。心里默默的期许这骆驼人能得到他所要的,绝不放弃对美好生命的追求。愿他在有限的环境资源里,活出尊严,继续活出生命中简单的真善美。

Few kilometers to the sand dunes 后记
曾听过:“旅人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撒哈拉沙漠,就好像旅人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一样”?是的,去寻访天--地--人的交接处,去沉浸于空无一物,没有一丝污染,但伟大的大自然!实实在在的远离人群!去面对每个人心中深处最真实,最赤裸的自己!尤其是懂得如何在滚滚红尘中站稳脚步面对艰险,衡量自我身心的承受力!去沉淀,去学习以另外的角度看世界。在得到及失去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然后回家,开始,再冲刺!

摩洛哥 Nov 29 - Dec 14, 2008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