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来到美国,书照读,球照打。只不过~~~
篮球在美国是这样打的~~~
Club 一季的球赛是10个星期。一个星期练习2次再加一场比赛。每次练习1个小时15分钟。一位孩子收费400美元,一点都不便宜,孩子们(父母亲?)还是趋之若鹜。也有私人一对一的教练,收费大约从35至60美金一个小时。同时也有针对特别技能培训以提升篮球水平,如 Agility training (敏捷性), strength training (冲撞力), speed training(速度)。
篮球在马来西亚却是这样打的~~~
长期,一个星期练习3天,每次2个小时。免费的(华小的教练经费往往是家教协会赞助的)。(我的儿子说是像是“逼”的!)难为老师教练,总要散尽口水,劝父母亲让孩子参与。比赛时教练往往要负责自己载送,球场边永远是小猫两三只,偶尔才有疏疏落落地可怜的掌声。很可惜,运动在马来西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是幼儿班至二年级的球队正在比赛,很可爱,对不?
如果以在马来西亚的心态,我会说:有没有搞错?神经病咩!这样贵~~~我们免费的都没人要参加。
其实没来之前,知道一些在美国的朋友花许多的时间,心机和金钱送孩子学习运动。
当时我好奇是为了什么?以亚洲人瘦小的体格,很难和白人或黑人竞争。得到的答案?进大学垫脚石,因为运动往往是获取学位或奖学金的条件之一。
来到美国参与其中之后,有机会和白人妈妈/爸爸们畅谈养儿育女经,终于让我了解到,运动,纯粹是生活的一部分(也许,他们血里流着的运动细胞特别活跃)。只可以说,他们想把运动做好,就如要把书读好一样重要,绝对是有益身心,有助于人格培养的基本教育。
像我们在吉隆坡的澳洲人邻居,也是运动一族。 空闲时间总是填满户外活动;游泳也好,跑步也好,骑脚踏车,玩滑板,打球样样来,是生活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我是什么都让孩子们尝试,当然是要在我们的负担范围内啦!我深信,通过运动,音乐和绘画多方面的接触,孩子们能够开拓视野,拥有完整平衡的人格教育。他们通过团体活动,学习输也学习赢;通过艺术熏陶,丰富他们的人生。当然,也为未来做准备。嘿嘿,看来我还是无可避免的,有一点点的功利主义。
书玟的球队是3/4 年级生,Lakers。 她是唯一的女生
书颖书奕的是7/8年级的队, CELTIC。他们的教练是高年级生
眼看父母亲在场边一点都不放松,教练和裁判更是马虎不得。
谁说他们不望子成龙?谁说望子成龙是东方父母的专利?
他们也一样望子成“龙”,可能还有过之无不及呢,只不过他们对“龙”的诠释和我们有所不同吧!看来,姚明, Kobe, Michael Jordan 才是“西方龙”的代言人啊!
那天,小玟的教练问孩子们:“who is a good shooter here?” 每个孩子都兴奋的举起手,除了小玟。
我知道,孩子们的学习之道,往新方向启航了。